笔趣阁 > 京城来了位小神医 > 第33章 调查

第33章 调查


第三十三章

        庆慈从丁记铺子出来,直奔京兆府。

        京兆府今日气氛凝重——案子直接犯在京兆府尹头上,满堂的同僚都是一副憋屈而愤慨的表情。

        张联和郑氏兄弟一行已经侯在院里有一阵,见庆慈来了,忙道:“庆姑娘来了,今日如何安排,众兄弟都听姑娘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庆慈一听这话,便猜到萧静一定是提前帮自己打过招呼了。利索将自己的计划说了,众人点头称是,于是庆慈沉吟一刻,问:“胡家小儿子的尸体现在在哪?”

        张联道:“还在义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庆慈道:“那便先去看看尸体有无新发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义庄在城西郊,位置偏僻,庆慈一行坐马车过去的时候,天色愈发黯淡。踏进义庄的门,便觉一阵阴风阵阵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位花白胡子老人从照壁后走出来,正是照看义庄的张伯。对方佝偻着腰,声音嘶哑:“大人们来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伯领着众人去了存放胡家小儿子尸体的屋子,开了门,他这才发现人群里还有位年轻姑娘,一时困惑道:“这是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张联只道:“是今日一起查案的同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伯钦佩地看了两眼庆慈,慢吞吞退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胡家小儿子的尸体泡过水,比寻常腐烂程度更甚。众人忍着难闻的气味,上前探看。

        庆慈屏着气息,拿起竹镊,小心掀起尸体上的衣衫,检查一番。搁了几日,尸体的皮肉已经变质,但表面确实如同冯治那日所说,并无任何外伤。

        庆慈道:“看表面确实就是溺水而亡,不过其实也有可能是死后丢入水里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众人都是行家,懂得她的意思,溺水者往往还要剖验看喉管和肺部的情况,看有没有水藻污泥一类侵入,方可断定具体死因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惜胡家人死活不让剖验。

        庆慈用竹镊分了分男童的头发,仔细看了看,咦了一声:“这是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众人连忙凑上前去看,只见庆慈用竹镊从尸体的发缝里,夹出几根细如毛发的纤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看着像是木头上的毛刺。”郑烨道。

        郑利便道:“落了水,头发上有这毛刺很正常。”水里木枝树叶很多,被水流冲着钻进发间十分容易。

        庆慈绕着尸体又检查一番,很快,从尸体的指甲缝里也找到了类似材质的毛刺,有几根甚至深深扎在了指头里。

        张联恍然道:“头发上沾了点木屑毛刺很正常,但是这指甲缝里扎那么深,是不是落水前曾经攀爬过什么大树,匆忙间扎上的?哎,这孩子是不是从树上掉到水里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庆慈直起身,盯着竹镊上细若牛毛的毛刺,摇摇头:“暂时还不得而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众人不是专业仵作,又不准剖验,看了一番皮毛,只得出了义庄,前往胡家。

        胡家离李五家不算远,下了迎水桥走一会便到。与李五家地处深巷不同,胡家是一栋临街小院,一楼直接辟做铺面,二楼和后院供家人生活。因此,胡家的大门与别家不同,是开在了后街。

        后街虽然也靠近主街,但是主街再往前便是一户人家的后墙,相当于一截死胡同,因此除了胡家自己人,平日里稍少有人走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块不是商业区,胡家的猪肉铺子更多的算是个家庭作坊。自从孩子丢了,胡家的生意也关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庆慈几人得了邻居们的指导,从后街敲开了胡家人的大门。

        胡家两口子听得来意,将人请进了屋。

        庆慈开门见山问道:“孩子丢失那天的情况,能否再仔细说明一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胡家娘子回忆起来还是掉泪:“我们家响哥儿同李五家的奇哥儿性子不同,打小就爱四处疯跑,我们生意又忙,从来没有仔细看顾过他。这一片都是邻里乡亲的,从没想过哪天孩子会丢……那夜,家里来了单大生意,要为一家酒楼的喜宴备肉……我们夫妻俩忙活了一夜没睡,早上回房就发现孩子不在了……可若是问什么时候不在的,我这个当娘的是真的半点没发觉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庆慈又问:“那出事前,家里可曾来过什么陌生人?”

        胡家娘子抹抹眼泪,一脸难意:“家里常常来各种陌生人……大都是来取肉的:有邻居、有介绍来的人家,大点的客户来的都是家里下人或者酒楼小厮,另外,那几日家里房顶漏雨,就找人赶着在夏天前修了房,顺便又补了漏风的窗子……林林总总,真是来了不少陌生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就难办了,庆慈看一眼一旁记录的衙役,拧眉道:“那案发前你们见响哥儿的最后一面是什么时候?”

        胡家娘子一脸悲痛:“还是前夜晚饭时候,那孩子说房顶修好了,匠人都回去了。他做了饭菜,给我们送来。我们夫妻俩正忙着备肉,随口说了句让他吃完自己先去睡……便是同往常一样,说了几句话,孩子便回了后院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说着,哭嚎起来:“我儿已经不在了,挣那么多钱有何用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众人叹息着出了胡家,又朝李五家走去。

        李五不在家,李五的瞎眼老母亲听出了庆慈的声音,将人请进了院子。几日不见,老妪形容枯槁了很多,小孙子丢失让老人家打击不小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大娘,李五去哪了?”庆慈问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妪哀叹:“天刚亮就出门去找奇哥儿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妪解释了几句,原来李五的牙人生意也不做了,每日疯魔了似的,天一亮就出门找奇哥儿,天黑才回来,母子俩连话都说不上几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连官府都没找着呢,他能去哪找……可儿子丢了,当爹的哪能坐得住……”老妪浑浊的眼睛又蓄满泪,“奇哥儿他爹心里埋怨我呢……要不是老身瞎了眼,怎么能连个八岁的孩子都看不住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庆慈和张联等人对视一眼,清官实在难断家务事——李五丢了儿子,心里埋怨老母——这事儿本是李五想得偏差了,但是也能理解他的心情。

        庆慈道:“您能再跟我说一遍奇哥儿丢那天前后发生的事儿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妪微微偏头,回忆道:“那日奇哥儿他爹又接了个活儿,要去邻县处理生意,他常常东奔西跑地,所以那晚只有老身和奇哥儿在家……奇哥儿帮着老身洗漱了,上了床榻,他帮着熄了灯才回房……姑娘问老身具体,可老身眼瞎耳聋,真是没有任何觉察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庆慈只好问:“那大娘,那两日家里有来陌生人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有来几个,似乎都是找奇哥儿他爹打听铺子的,具体是谁得等晚上回来问了奇哥儿他爹才能得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看来也是问不出来什么了,庆慈安慰了老妪一番,保证官府一定会尽快找到孩子,一行人又从李五家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李五家不好查,当爹的不在家,祖母又看不见听不清。”张联叹道。

        确实,庆慈点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时值正午,天色阴沉似黄昏。众人踏上迎水桥,准备先回京兆府吃午饭,整理一番,午后再去另外两家查看。

        庆慈一转眸,无意顺着桥下水流往上游看,想起发现胡家响哥儿尸体那天,有人说是从那里流过来的,便问身旁张联:“张大人,你知道那边的河道通向哪里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张联顺着她指得方向,解释道:“那里往上,是往明月池方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明月池?”庆慈好奇道,“是宫里的那个明月池?”

        据说皇宫里的明月池是大魏四大名湖之首,碧波浩渺、琉璃千顷,十分美景。庆慈见识过北疆王府里淡薄宁静的湖,也见识过姚府里小巧娟秀的湖,觉得美得各有千秋,实在想象不出这明月池到底是何等湖光山色之象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……庆慈看了看桥下的环城河,诧异道,“河湖就这样直直连通吗?万一有人从水下摸进皇宫怎么办啊?”

        张联笑道:“当然不会,明月池外专门修筑有铁闸门,用万斤巨石压着,还有精巧机关,别说是人了,便是明月池里的小鱼儿也漏不到环城河里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原来如此,庆慈也笑了:“是我没见识了,多谢张大人为我答疑解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想了想,她又问:“那一片还有人家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当然,拐过去便是,不过统共也没有几户,且都是京城的老房子了。我记得那一片的房子都不便宜,大概是沾了明月池的缘故,说是爬上屋顶的话,还能远眺明月池一角,”张联叹道,“能和皇家共享风景,贵也是自然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庆慈点头,看来住在那边的人家,应该都不是穷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几人回了衙门,吃了午饭,这边雨就落了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终于下雨了!”郑烨一脸喜气,“再不下雨,老家的庄稼都要旱死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可不是,听说今年江南一带也是难得干旱,眼瞅着春天都要过去了,愣是一场雨水都没见着,”一个衙役道,“我母亲娘家写信来,说是发愁今年秋粮交不上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才刚入夏,秋粮还早呢。”有人插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你懂啥?”那衙役立刻瞪眼,“老话在呢,‘春雨迟减,小儿肚瘪’,哪年春雨少,哪年冒灾气,等着瞧吧,今秋的粮价一定涨钱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立刻有人道:“真的假的,那我得让我家那口子多买点粮食备着!”

        众人纷纷聊起天气和庄稼收成,庆慈一边端着饭碗,一边听了几耳朵。

        吃了午饭,众人歇息片刻,便又去往另外两家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两户均是城中富户,一户经营布匹,一户开绣坊,实在是天生一对的生意搭档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两家合作多年,关系一直不错,前几年还结成干亲,”郑利道,“实在是两家都只有一个男孩,若是一男一女,恐怕就要结成娃娃亲了。”


  https://www.biqivge.com/book/10963980/27203890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biqivge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ivg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