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世子夫人是隐形富豪 > 第26章 明瑶成亲

第26章 明瑶成亲


  冯知州:“那当然!婚姻大事,自当慎重考虑!那你去吧,等考虑好了,再回复本官。”
  明瑶行礼退下。
  田师爷悄悄进来:“大人,怎样?”
  冯知州:“他说过几天再答复,不过我看有戏,你再加把劲儿!”
  田师爷笑得荡漾:“对!对!得再加把劲儿!那属下、下去了?”
  冯知州笑骂:“滚罢!”
  此后几天,田师爷越发殷勤照顾明瑶,路过州县时,又给她买衣裳饰品,明瑶对糖衣炮弹最是没有抵抗力——她最喜欢的就是漂亮衣裳,金银首饰了!
  没过两天就到了邢州,他们一行在州衙安顿下来,而明瑶思来想去,觉得自己已是无路可走,又被田师爷刻意营造的温柔乡溶化,终是点头,应下了这门亲事。
  田师爷高兴得整天都合不拢嘴,当即找人算好吉日,就定在七月初九成亲,距今不过将将一个月的时间。
  新官上任,诸多忙乱,田师爷既要帮冯知州打理各种事情,又要准备婚事,忙得陀螺一般,不过人逢喜事精神爽,纵是忙些,田师爷也是精神奕奕,走路带风。
  明瑶有些忐忑,有些羞涩,既惶恐无助,又甜蜜憧憬……
  忙着忙着,就到了婚期,幸好前段时间,冯知州的家眷也到了邢州,知州夫人乔大娘子是个热情爽朗的人,她一来就帮忙操持婚事,也时常陪明瑶说话解闷,开解心事,慢慢的明瑶也心情敞亮了许多,活泼起来。
  大婚当天很是热闹,大小官员、乡绅富豪也来了不少,田师爷兴奋过头,差点就喝醉了。幸亏他还留有一丝清明,生怕误了洞房,于是装作醉倒,被冯知州派人扶进洞房……
  田师爷久旱逢甘霖,小新娘初尝云雨情,红烛帐暖,被翻红浪,一夜春光无限。
  自此田师爷得偿所愿,娇妻入怀,只把明瑶捧在手心,疼得如珠如宝,于是明瑶很是过了一段舒心甜蜜的日子。
  冯知州每每看到田师爷那如沐春风的脸,都要羡慕嫉妒恨一番:自家那个母老虎,连个妾也不给我纳一个,若不然,咱也可以搂个小娇娘……
  话说明锦芸自春种以后,也常常关注着这些庄稼的长势,在七七的提醒下,也发现了自家稻田里的秧苗与空间里的不同,旁敲侧击之下,才知道了她爹明老二干下的蠢事儿,顿时哭笑不得,但已经种下了,秧苗都已经半人高了,那还能咋办呢?只能凉拌!
  幸好春种时,她曾跑去五姑家的庄子上督促下种,五姑拿出三十亩水田,种下的都是她空间里的稻种。等这一批稻种成熟,肯定能顺利在州城推广开来,她对七七出品,很有信心!
  当时的七七还在庄子上发现了葡萄,柑橘和柚子苗,明锦芸很不客气的向她五姑要了些苗子,令明五娘子抽痛不已。
  而她打理的那块私房地,在把胡萝卜和白萝卜收获以后,就及时的把七七提供给她的玉米、红薯、红皮萝卜、黄豆种子种下,虽然有些迟,但好歹赶上了季节的尾巴。
  后来到了冬季,还种上了土豆。
  明老二和罗二娘子都挺稀奇她哪儿来的种子,她大都以在州城意外碰到行商,从行商手里买来的,或从路过的地方,好奇而挖到的苗子做借口,导致后来他俩都习以为常了,觉得他们的这个女儿是天赋和运气都好到爆的人,才得以遇到这么些粮食蔬菜的种子。
  这些种子很快就得到了明家村人的喜爱,广泛种植了起来,尤其是胡萝卜和黄豆——胡萝卜曾引起的一句话叫:“离了胡萝卜整不得酒!”可见它的不可或缺。
  而黄豆是因为罗二娘子用黄豆做豆腐,风靡了椒园镇之后又渐渐扩散至州城,罗二娘子的豆腐是供不应求,后来不得不扩大规模,开了个豆腐作坊,雇了几十个长工磨豆腐,又开了几家铺子,专门卖豆腐、咸鸭蛋、皮蛋和这些新的粮食蔬菜种子,才勉强供应上州城的消耗。
  而罗二娘子的咸蛋皮蛋都是用鸭蛋加工而成,这使得她还带动了明家村的养鸭产业,导致村中出现了几家养鸭大户。
  他们常常挑着竹制的棚屋,带着米面锅碗,撑着长长的赶鸭子的竹竿,吆喝着大几十或上百的鸭群,沿着他们村里的小河,或逆流而上,或顺流而下,一走好些天去放鸭。
  白天鸭子们以水中的鱼虾为食,晚上鸭子们围着养鸭人的棚户而眠。
  而这种放养的鸭子,鸭肉和鸭蛋的品质都是极好。以前鸭子好卖,可鸭蛋不好卖,造成养鸭人的收益不是很好,如今有罗二娘子的大肆收购鸭蛋,随着养鸭人收益的提高,也提高了他们养鸭的积极性。
  等养鸭人满载归来,村里的孩子们拍手上前,调皮的围着他们又跳又唱:“鸭子客,鸭子客,鸭子竿竿儿十八节,白天跟着鸭子走,晚上跟着鸭子歇……”
  外面的行商来到巴府,看到这些稀奇的粮食蔬菜种子,自然是争相购买,于是这些种子渐渐扩散,直至覆盖到整个大英朝……
  这一年明五娘子的庄子上,那三十亩的稻田,得到了大丰收:平均亩产四石多!
  因为这里地处山区,土质也多为沙壤地,比起真正的沃土,那是差得远。原来每亩稻田的收成,不过是两石多,三石都不到,如今每亩增产一石多,若是推广开来,整个巴府都受益呀!
  君不见,那些本地学子描写家乡的文章,大都有“土地贫瘠”这般的描写吗?如今有了高产良种,整个巴府的历史,都将重新改写!
  林知州得此消息,既惊且喜,急忙找庄头佃农,细细地了解了一番情况,又向他的顶头上司——孙知府禀报了此事,才小心翼翼地收藏好这批种子,等待来年,种至官田。
  明五娘子给官府提供了一百二十石的稻种,剩下的稻种,除了她自己留下的一批,全都无偿提供给了明家村的族人,让他们把稻种全都换成这种。
  族人们高高兴兴的接受了,种子发放到明老二的手里时:“咦,这不是咱老大换给咱的那种种子吗?他有那么好心?给我换好种,嗯,什么高产,我才不相信!咱不种这种,就是不种!”
  ------题外话------
  这里解说一下:我文中的一石等于一百斤


  https://www.biqivge.com/book/48683095/113371426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biqivge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ivg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