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艺海行舟 > 第一章 赶庙会未雨绸缪 唱西河远近闻名

第一章 赶庙会未雨绸缪 唱西河远近闻名


  沧州是个水旱码头,最繁华的地界就属城隍庙了。这里有个戏台坑,方圆百余亩,坐北向南的戏楼,雕梁画栋,古朴大方。逢集庙会,更是热闹非凡:说书唱戏、练功卖艺、耍猴杂技、魔术戏法,不仅有各种民间杂耍,还有卖大力丸的,占卜算卦的、抽扦、拉洋片的外加各种各样的洋货小吃,吸引着来自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,熙熙攘攘,人来人往,真是个应有尽有的游艺场,也是个戏台小天地,天地大戏台。
  当初甄福堂在城隍庙说书,就住在藏经阁院内,藏经阁是个小四合院,常年无人居住,他们一家和几个徒弟下榻这里,一早一晚,孩子们在这里练功吊嗓,角门一关倒也清净。
  这天上午十点多钟,孩子们刚刚收场,听到有人敲门,四徒弟滕庆昭急忙开门,一看来人便向院内大声喊道:“师傅,道爷来了,”道爷是城隍庙观主,人们除了称呼道爷,或是真人,很少有称呼普贤的。甄福堂赶忙相迎,见道爷头挽牛心发髻,月白色长道袍,白袜云鞋,手持拂尘,一副讳莫如深的表情。甄福堂和道爷交往三个多月了,知道道爷不进内宅,就让普贤坐廊房的木凳上,吩咐庆昭沏茶,老道挥手说:“坐不住,有话说完就走,”
  福堂说:“有话请讲吧”
  老道说:“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三天是庙会,黄、盐、交、献、保定、石门等地的老乡都要到沧州赶会,这次请到了吴桥的大兴彭、河间的画眉张、沧州的哈哈腔,还特意请了小达子梆子、西乡的把戏。有搭棚的,有撂地的,给你们父女在戏台前西南角,准备了十匹五幅布缝的帐篷,这是张秀才、老俵、哈四巴他们十几个人,每人一匹布做的,会后就留给你做个念想,还有,张秀才说,似黛、似玉二位姑娘也该出马了,趁着庙会多写些海报,加上二位姑娘的才艺,如果一鸣惊人,就能吃到直隶半边天了。”
  甄福堂听了高兴地说:“别让大家破费了,席棚就挺好,早工、正工,晚半晌儿三场由我们师徒三人上,早场让四徒弟庆昭演八大棍儿的《刘罗锅巧对乾隆斗和珅》,正工我上《牤牛阵》,晚半晌儿由二徒弟庆山说贯口,似黛、似玉就先不让她们撂地了,再说她们姐俩也不是头一次出马,在四乡八镇登过台,自从到了沧州就没让她们露面,不怕您过意,这次到沧州和五年前不大一样,现在这地界够乱的。”
  老道一听笑了:“福堂啊,沧州是个水旱码头,恶名善地,最养吃张口饭的,这次庙会有高司令弹压地面,有点虾米小鱼的翻不起大浪,再说你也不是第一次来沧州,谁不知道‘净街王’你呀,这里老街旧户的都是正经的人儿,吓死他们也不敢造次,”老道颇有城府,说到这,得让福堂先琢磨琢磨,老道深吸了一口气,接着说:“这样吧,先让两个丫头亮个相,省着空着地儿,今儿才十一,还有两三天的功夫,回头咱们再说。”
  老道所说的“净街王”是书迷们给甄福堂起的雅号。军阀混战初期,年轻的甄福堂就已经开始了一年到头,四处飘荡的演艺生涯,经常出现在庙会,堂会,农闲的麦场。他表演的弦子书(后称西河大鼓),声音清脆洪亮,又不失宛转悠扬,以台风稳健,说表细腻,善于塑造人物的表演风格,赢得了广泛赞誉。凭借一部《牤牛阵》名声大噪,红遍河北、山东一带,每到一处,逢说书时,路静人希,一些有闲之人因此取个绰号“净街王”,而后一传十,十传百,就这么叫响了。谁成想正是这个雅号,在日后差点要了甄福堂的命。
  徒弟把道爷送出,一家人吃过午饭,师徒仍旧在城隍庙财神殿外上地儿,下午五点刹书,吃过晚饭,甄福堂的徒弟和似黛、似玉及甄福堂四岁的儿子小丑儿,仍旧练功。
  说书的练功,只是打打拳,踢踢腿,按着戏班的教法跑跑马趟子,走走台步,亮亮相,西河大鼓讲究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,虽吸收了京剧的唱、念、做、打,却不似戏曲那样一板一眼。有些动作点到为止,简而明,灵而快,叫像不像三分样,不然人家会说,这是海清腿儿(未经传授的艺人)。


  https://www.biqivge.com/book/51169463/102968341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biqivge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ivge.com